张华,字茂先,生于曹魏时期。他的十六世祖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,而他的十四世孙则是唐朝的名相张九龄,而他则是西晋时期的政治家、文学家、藏书家。
张华出身贫寒,靠帮别人牧羊来养活自己。在曹魏那个门阀制度盛行的年代,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异常艰难。
然而, 年少时的张华虽然无法像世家子弟那样接受良好的私塾教育,但他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资源来学习。他常常到附近的藏书人家借书阅读,有时为了一本珍贵的典籍,甚至不惜步行数十里。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,张华不仅精通儒家经典,对历史、地理、天文、历法等方面的知识也有很深的造诣。
张华一开始默默无闻,于是他创作了《鹪鹩赋》,名士阮籍在看到这篇赋后,感叹道:“这个人是王佐之才啊!”张华从此开始声名鹊起。或许是看到张华是一个潜力股,同乡人刘放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。
曹魏末年,张华被推荐为太常博士,正式踏上了仕途。不久,他就被迁为长史,期间他发表的意见大部分被朝廷采纳,不就便被提拔为中书郎。
展开剩余68%西晋建立以后,晋武帝拜张华为黄门侍郎,封爵关内侯。当时有人把张华比作是春秋时郑国的良相子产。数年后,张华就升迁为中书令,后来又加官散骑常侍。
西晋建立后,南方的吴国仍然存在,与西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。晋武帝司马炎一直有统一全国的志向,但碍于朝中许多大臣却反对伐吴,所以一直不敢下定决心。张华则力排众议,坚决支持晋武帝伐吴。
晋武帝采纳了张华的建议,任命张华担任度支尚书,负责筹集粮草、调配兵力等后勤保障工作。在伐吴之战中,张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,确保了晋军的物资供应。
公元 280 年,晋军顺利击败吴国,吴国皇帝孙皓投降,吴国灭亡,西晋终于实现了全国的统一。张华在伐吴之战中功不可没,晋武帝对他大加赞赏,封他为广武县侯,食邑万户。
伐吴胜利后,张华的政治地位达到了巅峰。他先后担任过侍中、中书监、司空等重要官职,成为西晋朝廷的重臣之一。
然而,张华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。西晋时期,门阀制度依然盛行,世家大族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,出身寒门的张华也不可避免遭到了一些世家大族比如荀勖、冯紞的排挤和嫉妒。
再加上张华一直支持立齐王司马攸为太子,所以晋武帝在荀勖的挑拨下将张华外放到幽州。然而张华在幽州干得非常出色,他对内善待百姓,对外安抚少数民族,所以幽州一带少数民族臣服,粮食连年丰收,边疆安宁。
鉴于张华的出色政绩,晋武帝征召张华回朝,封他为太常,但是期间发生太庙屋梁折断,张华就被免官了。
晋武帝死后,晋惠帝司马衷继位。晋惠帝生性愚钝,外戚杨骏和皇后贾南风专擅朝政,最终引发了“八王之乱”,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。
杨骏、贾南风先后被杀,赵王司马伦掌握了朝廷大权。司马伦野心勃勃,试图篡位称帝,张华坚决反对他的行为。
司马伦对张华的反对非常愤怒,于是诬陷张华谋反,将他逮捕入狱。
不久,西晋一代名臣张华被司马伦杀害,时年69岁。
中国近代小说作家、历史学家蔡东藩这样评价张华:
蹉跎已届古稀年,
何事名缰尚被牵?
老且受诛儿并戮,
如斯结局也堪怜!”
发布于:福建省明利配资-十大股票软件-配资实盘开户-实盘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