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秋季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——向阳而行,涵养语文气象
“语文是人文素养的基础,是思维发展的基石,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。”——《人民日报》。又一个新学期在朗朗书声中即将启程,新课标指出:语文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训练,更是思想的启迪、情感的浸润和人格的塑造。有一句话始终在激励我自己:“每一份努力都不会白费,每一份坚持都值得被看见。”这一理念深深契合语文教育的初心,在平凡而细水长流的教与学中,培养有思想、有情感、有行动力的新时代少年。
面对“双减”政策深入推进和新课标落地实施的关键节点,语文教研组必须主动应变、积极求变,从课堂改革、作业优化、阅读推广、文化建设等方面系统发力,推进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,提升课堂的真实度、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生成性,让语文学习从“会学”走向“善学”,从“能说”走向“能证”。
本学期,语文教研组将坚持“真实·有效·可持续”的价值导向,深化“阅读滋养表达,表达成就自信,文化涵育气象”的课堂理念,确保每一节课、每一次任务、每一项活动都能服务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。
一、指导思想
(一)立足教情,聚焦新课标落地
展开剩余76%秋高气爽之时,正是学习积蓄能量、师生同向而行的好时机。本学期,语文教研组将紧密对标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2022版)》的学段目标和核心素养要求,细化到每一单元、每一课时、每一个学习活动,做到目标清晰、任务明确、落实到位。
明确教与学的内容:让教师清楚“教什么”,学生清楚“学什么”。
厘清学习路径:让课堂有起点、有过程、有检验,形成螺旋上升的学习链条。
关注学生差异:在同一目标下实现个性化达成,既让学有困难的学生“够得着”,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“跳一跳”。
(二)坚持核心素养导向,深化学科融合
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。本学期我们将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、项目化任务、综合性学习等形式,把语文与历史、科学、道德与法治、美术、音乐等学科有机结合,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以致用、学用结合。
二、主要工作举措
(一)夯实队伍建设,赋能教师成长
1.同研同课,精准备课
继续推行“共读—共研—共写—同课”的集体备课模式,每周年级组定时集中,提前发放研讨提纲,围绕重点课文、教学策略、学生学习情况展开深度讨论。讨论不仅限于备教案,更重在交流教学理念、呈现方式与生成策略,形成可直接应用于课堂的教学方案。每次集体备课后,由执教教师试讲,其他成员观摩并即时提出改进建议,当周完成修订,确保方案在落地前已充分打磨。
2.青蓝工程,完成“三个一”
“青蓝工程”将注入新的活力,今年的师徒结对不仅限于听课评课,而是引入“同课同构”——师徒选择同一篇课文分别设计并执教,之后互换课堂,体验对方的设计思路与课堂调控;开展“互换批改”——师傅批改徒弟班的作文,徒弟批改师傅班的作文,在交流中发现不同的评价视角;推行“共写单元设计”——师徒围绕一个单元,从整体目标、学习任务群、评价方式等全流程共创方案,在合作中提升整体设计能力。
3.课例研究,经验沉淀
每位教师本学期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课堂案例或教学随笔,年底评选优秀案例,编印成册并上传到电子课例库,形成学科资源的持续积累。青年教师要在本学期内完成至少三次公开课展示,骨干教师则承担引领性的示范课任务,做到“组内人人有课例、人人有展示、人人有反思”,让课堂既是学生成长的舞台,也是教师锤炼的阵地。
(二)涵养书香文化,浸润学生心田
1.整本书阅读工作持续推进
整本书阅读将继续作为语文组的核心工作之一。本学期全校统一制定了覆盖不同年级阅读能力的书单:低年级侧重童话寓言与绘本故事,中年级增加科普与名家短篇,高年级引入经典长篇与文化散文。每个年级制定分阶段阅读任务,配合阅读护照记录,护照中既有字数记录、心得摘录,也有绘画、手抄报、思维导图等多样化呈现方式。每两周举行一次班级读书交流会,可以是主题演讲、剧本表演、辩论赛、配音秀等,鼓励学生用多元方式表达阅读感受。
2.书香校园,氛围营造
书香校园氛围建设将更注重细节。在走廊设立“每周一诗”墙,每周更换古今诗文,由学生轮流担任“荐诗官”,在升旗仪式或课前分享诗歌背景与朗诵技巧;在阅览室外设置“流动书柜”,学生可自由交换自己读过的书籍;利用校园广播设“朗读者”栏目,每天由不同班级轮流录制朗读作品,配上背景音乐在课间播放,让书香不止停留在书页上。
(三)强化教学常规,夯实质量基石
1.“一课一案一反思”落地
“一课一案一反思”是教学的基本规范,每份教案必须呈现清晰的教学目标、详实的教学环节设计和可落地的学生活动安排。课后反思要真实记录课堂生成与不足,避免流于形式。每月开展一次“互查互评”活动,组员随机抽查彼此的教案与作业批改,既查问题,也学方法....
获取完整版内容敬请关注公众号:教务资料小巴
发布于:湖南省明利配资-十大股票软件-配资实盘开户-实盘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